首页 - 土家族研究 - 土家族简史——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土家族简史——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陈佐 陈佐 2015年04月12日 土家族研究 我要评论(0人讨论)点我,加微信关注 4461次浏览

为弘扬土家族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后,土家族文艺工作者和普通群众积极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改革和创新,不断增添时代内涵,实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变迁,有利于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土家族传统文化创新的主要表现
  
   (一)弘扬土家族歌舞
  
   民歌如前所述,土家族地区素有“歌海”之称,民歌种类繁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唱腔也别具特色。许多土家族地区的民歌得到改制,成为中国民歌乃至世界 民歌经典。如利川《龙船调》,原是利川柏杨地区农民划彩龙船时的伴唱,1953年利川举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民间文艺汇演,柏杨代表团表演了一出《种瓜 调》,曲调优美,歌词风趣。后经黄业威等人的采风和反复的加工整理,定名为《龙船调》。1957年3月,在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上,恩施土家族 农民歌手王国盛、张华堂第一次把《龙船调》唱到北京,受到普遍欢迎。之后,《龙船调》以不同的形式转唱大江南北,并传播国外,被列为世界25首著名的民歌 之一。又如上面提及的
桑植民歌,20世纪50年代以来,上海音乐学院、总政歌舞团、湖南省歌舞团等全国专业学院、艺术团体经常来桑植采风,秦西弦、白诚仁、鲁颂、黄白等艺术专家对桑植民歌大加推崇,他们在吸纳桑植民歌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多次在国际舞台上演出并获得好评。桑植县五 道水镇土家族女歌手娄菊香、黄道英先后为周恩来总理、朱镕基总理演唱了桑植民歌。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了桑植民歌《马桑树儿搭灯台》,已故著 名歌唱家何纪光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时把桑植民歌《板栗开花一条线》、《四季花儿开》作为自己的保留曲目演唱。2005年10月,桑植民歌被命名 为“湖南省十大民族民间文化遗产”,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他传唱全国的民歌还有重庆秀山土家族民歌《黄杨 扁担》等。
  
   舞蹈土家族的民间舞蹈也丰富多彩,代表性的舞蹈有摆手舞、跳丧舞、铜铃舞等。这些舞蹈经过文艺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和改造,或频频搬上舞台,或日益成为群 众新的娱乐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族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倡导下,对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舞进行了推广。在恩施州,2001年5月来凤县成功地举办 了第一届摆手舞,通过比赛形式展示了来风土家族摆手舞的风貌。继来凤“摆手节”之后,摆手舞很快在全州普及推广,成为鹤峰、宣恩、咸丰、利川等县市各族群 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舞蹈形式。2002年“五一”期间,恩施州总工会、州民委、州文化体育局联合举办了州直职工摆手舞大赛。2002年12月,咸丰县在全县 推广摆手舞的基础上,举办了摆手舞比赛。
  
   在土家族传统舞蹈改造方面,长阳县在跳丧舞的基础上创作的“巴山舞”便是一个优秀典范。长阳巴山舞在结构上,打破了原始跳丧舞中许多旧的程式和流行区域 的界限,吸取了各地的精华,通过提炼、加工,实行综合利用,进行舞蹈要素的重新组合。如巴山舞中的“风摆柳”动作,就是将前河资丘跳丧中“倒叉子带犀牛望 月”和后资丘跳丧中“怀胎歌”的一部分动作进行组合而成,比原动作更为优美、抒情;“四合”由跳丧的“杨柳”、“四大步”、“待尸”、“摇丧”中的部分有 特点的动作组合而成;“半边月”是对跳丧的“叶儿荷”进行取舍,并选用了适应新编集体舞的几个动作进行提炼美化而成。在音乐上,巴山舞保留了原始跳丧鲜明 的节奏和有特色的鼓点,选用了当地群众熟悉的并与舞蹈情绪相吻合的山歌、民歌小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并加进了弦乐伴奏。如“半边月”的音乐就是山歌中 的“对声子”,“风摆柳”的音乐是一首古老的民歌《十杯酒》,“靠身子”的音乐是民间流行的花鼓子歌等。通过艺术改造,巴山舞既保留了跳丧舞的风格特点, 又比跳丧舞在舞姿上更为优美,音乐上更为动听,节奏上更加明快,将浓郁的地方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少土家族舞蹈改造后 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乌兰牧骑式文艺汇演,均获得奖励或好评。
  
   (二)振兴土家族文艺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民间文艺也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创新。除了土家族民歌和舞蹈外,许多其他艺术形式如戏剧、曲艺、乐器等也都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在世人面 前,引起人们对土家族传统文艺形式及其价值的重新认识。如自80年代初土家族地区傩戏被挖掘出来以后,各地纷纷组织戏班,参加各种形式的文艺调演,黔东北 的思南、德江等地的傩戏戏班还多次出国进行演出。
  
   在文艺作品方面,土家族文学作品、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借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传统的文化内蕴,或将传统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生活内容。改革开放以 后,文艺工作者多借用电视、电影的方式对土家族文化进行艺术的表达,宣传、传播土家族历史与民俗风情。1982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反映鄂西土 家族风情的电影《春到土家》。1999年,湖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反映恩施州土家族风情的电影《毕兹卡的年轻人》(又名《稀世情缘》)。另外,鄂西土家族
苗族自 治州成立后,民族工作部门组织力量摄制了一批反映鄂西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电视专题片。1984-1990年,先后参与拍摄的有:中央电视台摄制的《鄂西 行》、《中国土家族》系列片;湖北省电视台拍摄的《鄂西土家的摇篮——清江》、《金建始》、《在土家、苗聚居的地方》、《荆南雄镇展英姿》、《民族民间舞 蹈集锦》、《土家风情》、《虎啸清江》等电视专题片。20世纪90年代以后,州民委协助鄂西电视台,拍摄了反映恩施州土家族风情的电视专题片《八百里清 江》。歌舞或戏剧创作数量也大为增加。湘西土 家族歌手田茂忠,先后编唱新山歌达13万余首,他的新编民歌不仅深受土家山寨人们的喜爱,而且还流传到国内其他地区。来凤县的田诗学,自50年代以来也创 作新山歌达万余首,他的山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歌舞或歌舞剧作品如《舍巴乐》、《烈烈巴人》、《猎》、《火塘》、《山民》等,土家族戏剧如恩 施州文艺工作者收集、创作的作品《巴东堂戏》、《恩施灯戏》、《鹤峰柳子戏》、《鹤峰傩愿戏》、《建始丝弦锣鼓》、《南剧》、《酉水流域摆手舞》、《土家 族器乐文化》等,都极具土家族特色。许多画家也创作了许多反映土家族地区自然与人文的作品,如杨名贵的《土家山寨》、邓荣的《土家风情》等。另外,还有大 量以土家族历史和文化生活为背景而创作的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
  
   (三)建立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为了使土家族文化得到完整性或专门性保护与传承,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经过精选,将一些土家族文化浓厚的地方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建设。恩施土司城作为 恩施州土家族文化标志工程重点项目,已在恩施州城建成并向公众开放,作为集中展示土家族文化的基地,恩施土司城的社会功能正在得到实现。此外鹤峰的容美土 司文化长廊、来凤的舍米湖民俗村、咸丰的唐崖土司皇城民俗村、利川的大水井古建筑群落及鱼木寨等一大批民族文化古遗迹保护性标志工程,这些工程都有利于土 家族文化的整体保护。
  
   在
湘西, 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保护范围也已基本确定,以龙山县里耶镇为基地窗口,将龙山县里耶镇、洗车河镇、苗儿滩镇、隆头镇、靛房镇、农车乡、他砂乡,永顺县 灵溪镇、首车镇、两岔乡、西歧乡、勺哈乡、大坝乡、对山乡、泽家镇、芙蓉镇、小溪乡,古丈县断龙山乡、红石林镇,保靖县迁陵镇、碗米坡镇、清水坪镇,泸溪 县潭溪镇作为5个土家族文化生态保护点加以重要建设与保护。此外,作为文化生态保护的特殊形式,湘西各 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还根据土家族风俗的地方特色,分门别类,规划出土家族文化科研基地,以加强对土家族特色文化的完整保护,如祭祖仪式基地有保靖县拔茅乡 沙湾村、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龙山县坡脚乡苏竹村、保靖县龙溪镇土碧村;土家民俗基地为永顺县不二门土家族民俗展示中心;土家史诗基地是古丈县田家;土家舞蹈基地是龙山县内溪镇、永顺县王村、保靖县昂乡、古丈县古阳镇;土家族音乐基地是龙山县坡脚乡、靛房乡,永顺县石堤镇等。
  
   二、土家族传统文化变迁的主要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土家族传统文化在弘扬与创新中发生了重大变迁。这种变迁主要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形式和内容的重组。其一,是将传统形式与内容进行艺术化改造与提炼,使之更为优美,更具艺术感染力,让人记忆深刻,易于流传,如民歌《龙船调》、 《黄杨扁担》、舞蹈《巴山舞》等;其二,是将新的内容注入传统形式,如在民歌的创作当中,增添反映时代特征的内容,使之更为生动有趣;其三,用新的艺术形 式表达传统的文化内蕴,如歌舞剧、绘画的创作等,形式新颖,为传统文化的生命增添了活力。另外,电影、电视艺术形式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创新也起到了 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文化场域的移置。文化场域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展现空间。土家族传统文化场域主要集中于乡村的庭院、场坝等地。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场域逐步由 乡村移位至城镇,城镇成为土家族文化展演的空间,许多由政府组织和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节日活动均在城镇举行,出现明显的舞台化趋向。
  
   导致文化场域移置的主要原因:其一,城镇中拥有主要的文化场馆和设施,除影剧院、广场外,不少城镇还将土家族传统的文化设施移建城镇。如摆手堂过去作为 土家族摆手活动的重要场所,主要修建于村头山间平地。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宣传民族文化,许多城镇都建有摆手堂,如1988年来凤县在县城内修建湘鄂渝黔土 家族聚居区的第一座具有现代性建筑特征的摆手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被誉为“中华摆手第一堂”。此外,恩施市也在民族文化宫内建有摆手堂等。州、县文工 团经常下到乡镇,利用城镇中的文化设施来表演传统的文艺节目。其二,许多
旅游景点为增加旅游项 目,经常组织表演土家族传统文艺。其三,各地政府还以城镇为中心举办民族传统文化节,既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可发挥广告效益,扩大地方影响,达到招商引 资、发展经济的目的。1983年春节,保靖县迁陵镇举办盛况空前的调年会,表演人员计3000人,观众达6.5万人。演出人员在保靖广场进行了土家族传统 的舞蹈表演、民歌对唱、民乐演奏及戏曲、体育等多项表演。1993-1995年,龙山县陆续举办盛大的“中国湖南(龙山)土家族摆手节”。2001年来凤 县举办了首届土家族摆手节,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都组队参赛,表演了土家摆手舞。2008年10月,来凤县又举办了第二届名为“中国宝石花·来风土家摆 手节”,此次摆手节活动主题是“摆手颂盛世,酉水耀明珠”,时间为4天,规模宏大,包括开幕式、有关项目签约仪式、土家民族经济发展论坛、土特产品 展销活动、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及民族风情展示和大型演唱会等内容。在湘西里耶,2007年11月18日举办了名为西安临潼一湘西龙山“秦文化之旅”暨中 国湖南(龙山)第二届土家族摆手节。其四,土家族农民进城打工,为了自娱自乐,也将传统的文艺形式带人城镇。如龙山县城民安镇、来凤翔凤镇、宣恩县珠山镇 等地,每晚均有上百名农民(也包括部分城镇居民)在十字街口演唱三棒鼓、山歌、南戏等。

除非注明,发表在“陈佐博客http://chenzuo.cn/post/451.html”的文章『土家族简史——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版权归所有。
  • 微信
  • 陈佐博客微信号 szczbk 微信扫一下或长按微信二维码图片>>再点识别图片中的二维码>>点关注!发广告、新闻请发QQ邮箱:5957127@qq.com 谢谢支持!!!如转载请注明出处为“本文转载于『陈佐博客』原地址投诉。我们会在72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   2023年11月   »
      12345
      6789101112
      13141516171819
      20212223242526
      2728293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搜索
    最新留言
    • 网上张家界自助游
    • -------------------------------- 张宴的博客 --------------------------------
    • 陈佐博客京东合作网站
    • --------------------------------
    • 百度